每当我看到著名科学家、教育家,现代桥梁事业的先驱者茅以升先生(1896~1989)八十七岁高龄时,为天津大学?前身北洋大学?九十周年校庆自作自书的《北洋今胜昔二十韵》,都会深深为他的艺术修养所折服。
茅以升曾任北洋大学(天津大学的前身)校长,对天津大学有独特深情。多年来,他一直十分
天津大学九十周年校庆前夕,我接到茅老来信,约我到他家中面叙。我刚进家门,茅老便从书房取出很宽大的一卷宣纸。打开一看,只见一米多长的冰雪宣纸上写的是一首二十韵的“长诗”,行行对称、结构严谨,让我看呆了。
回校后,我们展开茅老“二十韵”长诗,仿佛是在展开一幅飘逸的山水画海。下笔逆入、行笔平出的书墨,没有一带而过的轻飘,也没有撇尾败露的“虚尖”,一点、一撇、一捺都严谨有力,得体巧妙,堪称书法之佳品。很难想象,这纸宽大绵长严谨的书法佳作,出自八十七岁高龄的科学家。
茅老的文学修养和书法功力,决非一朝一夕的功夫。他年轻时,要定时在祖父的指导下默写古文,临摹过柳公权的《玄秘塔》和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等字帖。为了练笔力,练腕力,他在手腕上挂一串铜钱。茅老的字集王、柳之长,结构严谨,稳健蕴藉,清秀而不飘浮,活泼而不疏散,遒劲而不失法度。
茅老的“二十韵”,可说是对北洋大学历史的高度概括,也是他在北洋大学执政任教的历史写照。“二十韵”宛如茅老的为人治学,精湛、完整、优美。1895年,北洋大学在西洋新学的影响下成立,即茅老诗中所云“新学既东渐”。1924年,刘仙洲(刘振华)任北洋大学校长,怀抱扩充建设北洋大学之志。1926年,聘茅以升到北洋大学主讲结构工程等课程。1928年,北洋大学易名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(后更名北洋工学院),任茅以升为院长。当时,茅以升才三十二岁,学识渊博,执教有方,颇受同学欢迎。1929年,北洋大学钟楼失火,工矿大部及地质全部设备尽付一炬。茅以升为此四处奔波,争得庚款拨出的十万元资助,才得以重建大楼。这就是诗中所云“魔火不为灾,新厦俄顷竟”。
1933年8月初,茅以升结束北洋工学院的课程,赴浙江建设厅上任,兴建钱塘江大桥。哪知由于日寇的侵犯,大桥建成三个月以后又要炸毁。这如同挖茅以升的心,他写了七言诗《洒泪别钱塘》,立志“不复原桥不丈夫”,亦即“二十韵”中“面对惊涛不抽身,力驱鼍梁浮万钧。”1937年以后,北洋大学辗转于西安、城固、西康、泰顺、永嘉等地,直到抗日战争胜利,可说是北洋大学颠沛流离的时期,有人称之为中断时期。1941年,工程界学会在贵阳举行会议,借此机会,北洋校友集会,主张恢复北洋大学。然而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,北洋大学才得以恢复,茅以升任校长。对北洋大学的复校,茅以升在“二十韵”中唱道:“煌煌三十载,重开日月光。崇实遵校训,时隆道乃昌。”
北洋大学诞生在祖国的艰危时期,辗转于国家与民族的磨难之中,但仍为祖国培养了许多硕学鸿儒。“济济夸多士,嘉木矗千章”,是茅老对北洋大学业绩的赞颂?
茅老的“二十韵”,是一幅绝妙的难得的美的书法,是北洋大学――天津大学的历史写照,是一位科学家、教育家的心志抒怀,含意深沉,兴味无穷;其书法之优美,更令人惊叹不已。
北洋今胜昔二十韵
茅以升
新学既东渐,北洋卓有声。延我即讲席,朝夕对群英。
我亦方少壮,图强意纵横。切磋不知倦,析疑四座倾。
兵余复弦歌,畀我以校政。师友欢相得,翕然归淳正。
国事方多故,邪正角相竞。魔火不为灾,新厦俄顷竟。
南土忽相招,钱塘潮浪高。自古空寥阔,秦皇不安桥。
面对惊涛不抽身,力驱鼍梁浮万钧。三载架桥成,桥成寇已深。
莘莘诸学子,颠沛尽西行。人谋复?张,逶迤何栖遑。
栖迟川与陕,摇落浙山苍。否极微阳动,春荣百卉芳。
煌煌三十载,重开日月光。崇实遵校训,时隆道乃昌。
济济夸多士,嘉木矗千章。颂今还鉴昔,前事未可忘。
(一九八三年十一月)?